【正本】
弘谋按:门内之地,至性所关。虽极愚顽之人,岂无天良之动。而有时视门内如路人。非礼犯分之事,悍然不顾者,名利之心夺之耳。于名利上看得重一分,即于天伦轻一分矣!梭山先生论居家而先之以正本。其言正本也,以孝悌忠信,读书明理为要,而以时俗名利之积习为戒,其警世也良切。至于制用之道,不过费以耗财,亦不因贫,而废礼。随时樽节,称家有无,尤理之不可易也。陆氏十世同居,家法严肃。高风笃行,可仰可师。读此,亦足以知其所由来矣。
正本
古者,民生八岁,入小学,学礼、乐、射、御、书、数。至十五岁,则各因其材而归之四民。故为农工商贾者,亦得入小学。七年而后就其业。其秀异者,入大学而为士,教之德行。凡小学大学之教。俱不在言语文字。故民皆有实行,而无诈伪。愚谓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悌忠信。所读须先《六经》、《论》、《孟》,通晓大义。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以接邻里。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际。次读史,以知历代兴衰。究观皇帝王霸,与秦汉以来为国者,规模措置之方。功效逐日可见,惟患不为耳。
世之教子者,惟教之以科举之业。志在于荐举登科,难莫难于此者,试观一县之间,应举者几人,而与荐者有几。至于及第,尤其希罕。盖是有命焉,非偶然也。此孟子所谓“求在外者”,得之有命,是也。至于止欲通经知古今,修身为孝悌忠信之人。此孟子所谓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此有何难,而人不为耶。
况既通经知古今,而欲应今之科举,亦无难者。若命应仕宦,必得之矣。而又道德仁义在我,以之事君临民,皆合义理,岂不荣哉!
人孰不爱家,爱子孙,爱身。然不克明爱之之道,故终焉适以损之。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仁义之道,口未尝言之。朝夕之所从事者,名利也。寝食之所思者,名利也。相聚而讲究者,取名利之方也。言及于名利,则洋洋然有喜色。言及于孝悌仁义,则淡然无味,惟思卧。幸其时数之遇则跃跃以喜。小有阻意,则躁闷若无容矣。如其时数不偶,则朝夕忧煎,怨天尤人。至于父子相夷,兄弟叛散,良可悯也,岂非爱之适以损之乎。
夫谋利而遂者,不百一。谋名而遂者,不千一。今处世不能百年,而乃徼幸于不百一不千一之事,岂不痴甚矣哉。就使遂志临政,不明仁义之道,亦何足为门户之光耶?愚深思熟虑久矣,而不敢出诸口。今老矣,恐一旦先朝露而灭,不及与乡曲父兄子弟,语及于此。怀不满之意,于冥冥之中,无益也。故辄冒言之,幸垂听而择焉。
夫事有本末,知愚贤不肖者本,贫富贵贱者末也。得其本,则末随。趋其末,则本末俱废,此理之必然也。今行孝悌,本仁义,则为贤为知。贤知之人,众所尊仰。简瓢为奉,陋巷为居,己固有以自乐,而人不敢以贫贱而轻之。岂非得其本,而末自随之。夫慕爵位,贪财利,则非贤非知。非贤非知之人,人所鄙贱。虽纡青紫,怀金玉,其胸襟未必通晓义理。己无以自乐,而人亦莫不鄙贱之。岂非趋其末,而本末俱废乎?
况富贵贫贱,自有定分。富贵未必得,则将陨获而无以自处矣。斯言或有信之者,其为益不细。相信者稍众,则贤才自此而盛,又非小补矣。
【陆梭山简介】
陆九韶(1128-1205年),字子美,号梭山居士。抚州金溪人。
陆九渊的四哥。与弟陆九龄,陆九渊合称"三陆"。曾与朱熹进行《西铭》论战,指出朱熹太极之失,"不当于太极上加无极二字"。又曾谓"晦翁(朱熹)《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筑室梭山,自号梭山老圃,讲学其中。嘉泰己丑年卒。著有《解经新说》、《州郡图》、《家制》等。
生于宋高宗建元戌申年,卒于宋宁宗嘉泰己丑年。学问渊博精粹,崇尚孝悌忠信,重义轻利。筑室梭山,隐居不仕,讲学其中。主要弟子有严松,徐仲诚。交结多名士。与朱熹书信往来,切磋学问,曾谓"晦翁(朱熹)《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周敦颐《通书·理性命章》,未曾于太极上加无极二字。《动静章》言五行、太极、阴阳、亦无无极之文。指出朱熹太极之失,"不当于太极上加无极二字"(《宋元学案·梭山复斋学案》)。治学以切于日用为要,身体力行,昼之言行,夜必书之。举遗逸,不应。其家累世义居,以最长者为家长。九韶以训戒之辞编为韵语,清晨,家长率众子弟谒先词,击鼓诵其辞,使众听之。全祖望谓:"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梭山是一朴实头地人,其言皆切近,有补于日用。"对"心学"的发展有开启之功。
著有《梭山文集》、《解经新说》、《州郡图》、《家制》、《梭山日记类编》、《梭山文集》等,多佚。《宋诗纪事》录其诗2首,诗风平朴。《宋史本传》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