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形式。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在中国这个以家族亲族为主要人际关系的宗法社会,传统家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颜氏家训·序致》讲:“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意思是说,同样一句话,父母说出来,子女就相信;同样一道命令,所佩服的人发出来就会执行。由此可以理解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讲:“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中国古代家训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但都围绕着道德修养来进行教育。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家训,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内容。如,教育子孙在为人处世上,要不断完善自我,做到胸怀宽广,与人为善;在治家上,提倡勤俭持家,不可贪恋奢华;在为官上,要清廉,反对贪赃枉法;在读书上,提倡首先明理做人,其次才是应举考试。在各个方面,家庭不但承担着传承生命的任务,而且为子孙后代的成长和生存提供了一个世代相传的亲情教育环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家训对子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其他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优势。家训以其特有的伦理教化功能,使子孙达到自律和家庭和睦,从而为封建社会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
明朝学者曹端《续家训》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修身岂止一身休,要为儿孙后代留。
但有活人心地在,何须更为鬼神求?
此外,家训重视家德家风的养成教育,使家庭成为一个和谐、友爱、稳定的群体,进而对社会风气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国传统家训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部道德教育史,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作为家庭及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家训既带有启蒙性质,又贯穿人生命的整个过程,同时又带有终身教诲的特质,因而也就成了国家培养道德之民、法律之民、智慧之民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
(责任编辑:刘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