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德在教”。中国古代的母教文化丰富多彩,不仅方式方法多样,而且在教育效果方面丝毫不亚于那些须眉。北齐颜之推曾讲:“师友之戒不如傅婢之指挥,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对孩子来说,师友的教诫,尧舜的大道理,有时候真不如母亲、侍婢的话管用。如果说,严父之教的特点是威严、棍棒,而慈母之教的特点则是温婉、体贴,即现在说的情感教育。古代许多恪守母训的子女因此而立身扬名。
古人强调“外象内感”,胎儿能受到母亲言行的感化,“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所以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这叫做“胎教”。西汉刘向《列女传》载: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侧身睡),坐不边(不靠边),立不跸(不单脚站立),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汉代学者把胎教的源起归于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周成王的母亲周后。说她们在怀孕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立而不跂(qì),坐而不差,独处不踞,虽怒不詈(lì)”,所以生下了周文王、周成王这样明圣的天子。
关于胎教,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是孟子的母亲,孟母曾言:“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孟母不仅是胎教的典范,“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教子故事,也在民间广泛传颂。
胎教的目的,是培养出贤明、端正、寿考的儿子,其中固然有许多荒诞、迷信成分,但它主张优化一切影响胎儿发育的外界环境,注重用美感来诱导和感化胎儿,通过孕妇的生理、心理作用来达到优生优育,这其中也包含着科学的成分,反映了古代教育的超前意识和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
现代科学证明,优美的音乐能促进人体的内分泌,调节血流量和兴奋神经,也能使胎儿感知,促进其发育。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论》中,从医学角度论证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慧无疾。”足见胎教对促进古代优生学、医学发展的作用。
(责任编辑:刘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