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家教 > 特殊教育 > 培智教育 > 正文

培智课堂上我们该关注什么?

时间:2019-11-23 15:02     来源:中国特殊教育网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导语:最近在网络上流行一个网络动词叫“加关注”,指的是在微博上加他人为好友,关注他的在网络微博上的一举一动,获得最新消息,为广大的粉丝关注明星提供了便捷。

  最近在网络上流行一个网络动词叫“加关注”,指的是在微博上加他人为好友,关注他的在网络微博上的一举一动,获得最新消息,为广大的粉丝关注明星提供了便捷。“关注”指的是个人用实际行动或用心对待某个人、某件事,它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重视、牵挂。那么,我们的培智课堂应该关注些什么呢?课堂是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主要渠道,是师生两个人的舞台,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主阵地,是在教师引导下促使学生成长和进步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教师关注的对象无疑就是学生了,教师如何关注学生才能促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进步,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关注学生的什么呢?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切合实际的目标为学习指明了方向,是课堂的价值体现。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性十足的个体,它们残疾程度、认知能力、心理发展水平各有不同。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独立的个体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目标达成意识,检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师生共同努力,并最终达成。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因为教学不仅仅是技能技巧、文化知识的传声筒,而是一种精神的形成、情感的熏陶、知识技能的掌握、习惯的培养的集合体。教师的“教”是“用心"的教,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关注学生的参与面。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减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量,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上课时,扬学生之所长,避其之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比如对于一些胆小的学生,只要他们能积极参与,或者积极尝试就应该大大表扬。对于班中一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老师就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对于一些有天赋的学生应该积极引导启发,鼓励他们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要积极创造参与的机会,指一指、说一说、在老师的帮助下画一画。只有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让他们切实在自己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提高,才能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当然,课堂上老师还应及时对学生的发言及作业予以正确而向上的评价,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切实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认可。

  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有一句话“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说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对我们这些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较差的智障学生而言,是否有必要关注学习能力的培养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他们在智力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放弃各种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记忆,手把手地教给他们方法、策略,在长此以往地努力下,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有所长进的。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从强制约束到自我约束再内化为素质的过程。面对我们的智障学生,我们要做的是加强课堂上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积极倡导一种好学、好问、好思、勤于动手的学习风气。学生良好习惯和风气基本养成后,自控

  总之,关注每一个智障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常抓不懈,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培智课堂上我们该关注什么?

(责任编辑:沈碧梅)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新闻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贝聿铭、贝礼中父子的“香港情结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推进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