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实现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是自闭症儿童被社会接纳、融入社会的最佳途径,然而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之路却走得异常艰难,诸多原因成为制约和阻碍其融合的主客观原因。曾发生在深圳的一自闭症儿童被19名家长联名“赶出”学校的新闻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当我们在一味地探讨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路在何方,对于自闭症儿童是否能够真正被学校融合时,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康复机构在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首位作用。
然而现实却是,自闭症康复机构与日益增多的患儿之间日益严峻的供需关系矛盾,以及伴随着自闭症儿童成长过程中,康复机构的发展遭遇的困境与尴尬同样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是一个两难。一方面,学校难!新闻报道中深圳这名15岁的自闭症儿童李孟(化名),妈妈郝楠(化名)想让孩子在普通学校就读,与正常孩子一起成长,但普通学校大都不肯接收。随后,深圳宝安区宝城小学答应接收李孟“试读两个月”,令郝楠十分感激。但没想到刚过完暑假,宝城小学就要求李孟退学。
该校校长林喜瑜给出的理由是:“迫于家长和班主任的压力,学校实在没办法再接收这个孩子了。”
“随班就读”无门,郝楠只好带着李孟回到之前就读的深圳元平特殊学校,收到的回复是“目前床位比较紧张,回来读也是无法安排床位的”。
和李孟一样的自闭症孩子在随班就读中被一次次拒绝,已不是个案,也已成为常态,学校有它认为的难处,然而,与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这个庞大需求不相匹配的,则是并不完善的融合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康复机构也面临着艰难的窘境。学校难,康复机构也难!
(责任编辑:刘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