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家教 > 新闻速递 > 正文

孩子无度消费是呼唤父母的关心

时间:2019-11-15 22:02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徐光      点击: 次    
导语:我认识一位经商的朋友,天南海北地飞来飞去,忙得很少在家,说女儿见他就要钱,说她妈妈不愿意给她钱,“嫌她乱买东西,买回来也不用,看见什么都想买。

  我认识一位经商的朋友,天南海北地飞来飞去,忙得很少在家,说女儿见他就要钱,说她妈妈不愿意给她钱,“嫌她乱买东西,买回来也不用,看见什么都想买。就像我的钱是白来的,真没办法”。话语间,流露出满脸的无奈和烦躁。

  类似的苦恼和困惑许多父母都有过,尤其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爱冲动,希望被理解,渴望被爱和尊重。他们的物质需求,有时是为了吸引父母对自己的重视,有时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或悲伤等情绪。如果父母只是浅层次地理解孩子是一味追求物质享乐,那么亲子之间就容易产生误解和不快,并导致冲突和矛盾。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求包括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等五个层次。当人的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上升到显著地位,而物质需求的背后,有时会隐藏着人的情感需求。成人如此,成长中的孩子也如此。父母要用同理心来理解和关爱孩子,多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感知他们内心的渴望,通过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困惑。

  我访谈过一些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普遍认为,有时消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嘴巴和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有的时候花钱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者因为心情不爽,或者因为得不到老师、同学的理解,或者因为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没有时间、精力或心情来关注自己,甚至忽视自己的存在……

  因此,希望引起父母的在意和关心,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是许多孩子无度消费的真实原因。父母要透过孩子的行为,寻找孩子的真正动机和内心渴望。

  记得我儿子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放学回来小脸阴沉沉的,拿起手风琴拉起比较哀伤的曲子,过一会儿又凑到我身边要我带他去商场买玩具,我答应他看完手头的书稿就去。不一会儿,儿子过来不爽地说:“妈妈,我不想买玩具了。”“为什么?”“其实我今天也不想买玩具,我只是心情不好。”我停下工作,抚摸一下儿子的头,把他揽入怀中,柔和地问:“怎么了,在学校不高兴了?”“没有什么,只是我们班一个同学要随他父母去日本,听说要在东京定居,我心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跟他父母团圆是一件好事情呀,应该为他高兴!”“那我们就再也见不到了!”“怎么会呢?现在科技发展得这么快,都快成地球村了。他回北京看他爷爷奶奶的时候,你们可以见面呀,你长大了也可以到日本留学呀!”听到这儿儿子兴奋了,“我怎么没想到,我以为再也见不着他了。”

  儿子那天要买玩具的心理,是由于他把对友谊的情感需求托付于实物上,表面上向往拥有物质,实际上流露的是对情感的渴望,这种渴望得到接纳以后,玩具就不是他真心想拥有的了。

  其实成人也常常这样。没有及时升职,或没有评上职称,心情不爽,可能愿意约朋友出去喝酒、打牌、购物。追溯到底,喝酒、打牌、购物都不过是为了发泄此时心中愤怒的情绪,让失落的心有个着落而已,内心真正的渴望是自己在单位存在的价值以及归属感。

  既然成人尚且有时并非为了消费而消费,孩子的消费背后隐藏着的诸多心理需求就应该很好理解了。孩子渴望成人理解、尊重和关爱,渴望父母能倾听自己的感受,渴望拥有愉快的好心情。当我们以同理心来理解孩子的这些渴望时,就不会一味埋怨孩子不懂事,眼睛只盯着父母兜里的钱,对钱比对父母都亲……亲子沟通就容易多了。当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无度消费了。孩子无度消费是呼唤父母的关心

(责任编辑:李博)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新闻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大家》出版发行 首次披露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推进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